亏损与关店的局面并没有扭转,曾被称为“中国商超一哥”的永辉超市,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彼时,永辉超市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重庆永辉超市有限公司出售中百集团9.87%的股份,出售金额约为4.4亿元,最终累计确认投资收益亏损约4600万元。
而早在去年3月,中百集团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出售所持有的湖北永辉中百超市有限公司4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中百集团将不再持有永辉中百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中百集团体面分手之前,永辉超市也在不断剥离其他非核心实体零售资产,如相继出售了万达商管、红旗连锁、云金科技股权。
在频繁套现的同时,永辉超市线下门店也在加速“瘦身”,门店数量从2024年初的超1000家减少至目前的774家,一年时间关店数量超220家。与巅峰时期的1440家门店相比,更是缩水将近一半。
营收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观反映,永辉超市近年来的营收成绩单着实是主打一个难看。
2020年至2023年,永辉超市的营收如坐滑梯一路向下,从932亿元跌至786亿元。
进入2024年,这一颓势仍未得到扭转,前三季度营收545.49亿元,同比下滑 12.14%。
利润方面更是惨不忍睹,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亏损,累计亏损近百亿;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0.78亿元,同比转亏。
与之相随的是永辉超市愈发严峻的资金状况,其资产负债率已经从2020年的63.69%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87.68%,2024年虽略有波动,但仍处于高位。
高负债率意味着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偿债风险,一旦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将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
2023年12月,永辉超市先后出售万达商管1.43%股份、红旗连锁10%股份,2024年4月又转让永辉云金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再加上最近一次清仓中百集团,预估合计回收资金将超过60亿元。
另外,在去年9月份,永辉超市股东阵营也迎来了大变动,名创优品斥资62.7亿元从牛奶公司、京东手中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名创优品将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
频繁变动的股权背后,描绘的是以永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商超日渐式微的一个时代缩影。
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10家超市上市企业仅有2家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双增长,占比为20%;5家企业营收下滑,4家企业出现了亏损;有 4家企业营收、净利双下滑,占比达40%。
过去5年间家乐福在国内的门店数从几百家一路锐减至4家,沃尔玛门店数较最多时也减少了近100家。大润发也在两个半财年间,门店数量从602家下跌至502家。
电商的冲击首当其冲,消费者日渐习惯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生鲜、日用品等商品,享受送货上门的便捷服务。
据统计,电商生鲜销售在近5年的增长率超过30%,大量分流了传统商超的客源。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倾向于购买健康、有机的食品,对商品品质、购物体验等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永辉超市在商品升级、场景打造上未能及时跟上步伐。
一方面,以山姆、开市客为代表的仓储式会员超市凭借精选商品、优质服务以及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吸引了大批中高端消费者,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
另一方面,社区团购如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依托低价策略和社区团购点的便利性,深入城市各个角落,抢占了大量下沉市场以及对价格敏感的花钱的那群人,使得永辉超市腹背受敌。
面对困境,永辉超市也展开了积极的自救之旅,牢牢抓住了零售行业标杆胖东来这根救命稻草。
去年5月开始,在胖东来的帮扶下,永辉超市对部分门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改。
以首家按照胖东来模式整改的郑州永辉信万广场店为例,调改后商品结构焕然一新,下架大量低质、同质化商品,新增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网红产品、自有品牌等,商品品类优化超 80%;
员工福利明显提升,基层员工工资从2800元/月调整至4500元/月,上班时间调整为9:30-21:30,比之前缩短了2.5小时;
卖场里的商品布局和货架陈列也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逐步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以及增强顾客对商家的信任感。
胖东来效应是奏效的。根据永辉超市发布的数据,胖东来调改的永辉首店恢复营业后的次月销售额为5835万元,日均销售额约合187万元/日,是调改前的13.9倍,客流量也增长了4.3倍。
部分消费者反映,调改后的永辉超市商品的价值有所上涨,一些自有品牌产品虽品质尚可,但知名度不及大品牌,消费者接受度仍需培养。
在供应链整合上,要达到胖东来那样对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严格把控,永辉超市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从整体经营数据分析来看,虽然单店调改有亮点,但尚未能带动公司整体业绩走出困境,营收和利润下滑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回到永辉学习胖东来模式这一个话题,永辉们谋求破局,积极迈出改变的一步,这是好事,但它们要做的并不是成为胖东来。
而是要从其先进经验、优秀经营价值理念中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深厚影响力的企业文化。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胖东来、美国的山姆和开市客、德国的奥乐齐,都是零售行业中的佼佼者,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导师。
截至2025年1月1日,山姆在中国已拥有53家门店,服务付费会员超800万,其全年全渠道销售额从2022年的66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800亿元,2024年预计更是超1000亿元。
山姆成功的秘诀并不是所谓的象征中产阶级,那仅仅是它的表象,而真正的底层逻辑是源于消费者或者说是会员用户对山姆的信任,信任它的品控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为什么山姆这么受欢迎”的问题,点赞量超过1.3万的答案——“山姆超市:其实在中国赚钱很容易,只要卖真货”。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谁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谁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客流和订单。
目前,胖东来仅在河南的新乡、许昌两地开设共13家门店,数量虽少,但却凭借卓越口碑与经营业绩成为行业典范。
前几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公布消息称,2024年胖东来商贸集团销售额达169.64亿元。
胖东来“神仙超市”的称号并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而是展现在每一个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细节上。
从商品品质管控来看,胖东来严格要求每一种加工商品准确记录出厂日期,保质期内商品需严格做好日期检查与监控,多人高频抽查商品保质期,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新鲜、安全、优质的商品。
一旦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胖东来的解决方法也是诚意满满,如新乡胖东来联营餐饮“擀面皮”加工场所卫生环境问题曝光后,立马展开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与处理结果完整公之于众,赢得消费者信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段时间当卫生巾、羽绒服等产品接连塌房之际,胖东来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反而被买爆了。
当消费者可以无条件信任你的时候,你的商业模式就成了,但怎么取得这种信任,这是很多商家需要仔细琢磨的地方。
然而,可悲的是,很多时候不是商家们做不到,而是它们压根就不想做,比如卖真货,比如少赚点,比如把消费的人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