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超市我看到了“永辉”黎明店的影子--说一说社区生鲜店的现实与未来
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商超便利系列 > 日化货架

在这个超市我看到了“永辉”黎明店的影子--说一说社区生鲜店的现实与未来

时间: 2024-05-18 07:27:35 |   作者: 日化货架

  • 产品概述

  国庆返程的时候,趁等车的几个小时,在合肥转了一下超市,王卫的生鲜传奇超市当然是必去的,毕竟是社区生鲜店的第一品牌,兄弟们还用的一个名字,这个后面现另外写,今天我要写的是另外一家:谊品生鲜。

  我从谊品生鲜的招牌上看到-折扣店:定义应该是平价;24小时营业:这个还是挺猛的,在其它城市我也没看到这个做法。

  回到上海后,与朋友董曦(一位很优秀的超市经理人)吃饭,说到在合肥看的‘谊品生鲜’的感觉,我说--我看到了十年前的永辉黎明店(永辉黎明店2004年开业,十年前就是全国超市的学习考察的大热门,现在听说已经改造成绿标店)。

  当时大约是下午四点来钟,进进出出的人还是不少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顾客为主。

  就像是十年前的永辉黎明店缩小版,比较粗放的销售模式,这样做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较低,产品采购完有一个简易的场地分货就行

  所有道具、陈放方式、标识牌等,都以简单实用为主,这样做有可能损耗会大一些,但经营成本较低

  店内的员工并不多,人力成本对于社区生鲜店来说是一个很重负担,以合肥一个人普通员工月薪3500元,按除损毛利25%计算,多增加一个普通员工,月营业额就得增加14000元,按客单价40元计算就得增加350单,这样面积的生鲜社区店,要做精细一点,我个人觉得得增加4-6人,那样压力是比较大的--标准化需要成本来支撑,精细化不一定能降低损耗。

  肉类冷藏卧柜下方还放着各种存货,一是为了方便省力节省人力,二是可能店内的仓库比较小,或者根本就没有太多精力精细管理门店的仓库。

  创业,并不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到今天这一个市场阶段,大部分创业者收获的不仅是故事,更多的恐怕成了事故;

  创业者,不是都是天纵奇才,大部分创业者应该是稀里糊涂的,大部分无畏者实质上是无知者;

  生鲜VS社区--社区生鲜店或称为生鲜社区店--生活大部分是稀疏平常的,改革开放40年来,饮食在人们的收入占比中越来越小,家庭消耗食材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下降。

  我们创业做一点什么样的事情,不要说什么这个行业有前景,行业前景大部分时间与你一毛钱关系没有。

  都说社区商业是连锁业的未来,但未来是个谜,未来是谁的不知道。开一个社区生鲜超市,首先面临的是各种成本问题,《三体》有一句话: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生存也是社区生鲜超市的第一需要。我们前天也有一个关于水果店的案例,并不是说现在一定要把店开得漂亮才是好:《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开十多家粗糙的水果店,生意非常好》,生意的模有很多,精细化高端是一种,粗放低成本低价格也同样是一种,所以这些年我们正真看到零售的业态纷繁多样性。在社区生鲜超市中,武汉的卫斌生鲜也是粗放的模式《武汉卫斌生鲜 接地气的社区生鲜超市》,不过后面卫斌生鲜开的店也慢慢变得好了,估计经常去东北看地利生鲜超市。

  我在街头还看到一个谊品生鲜的前置仓,应该是一家了,与福州一家生鲜配送公司的模式或许相似。

  因为“人心向上”,消费升级应该是不可阻挡的,除非发生大的灾难、战争什么的,但有我党在,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谁不喜欢漂亮?谁不喜欢整齐?谁不喜欢环境干干净净的?花了钱的人美好的事物有比较好的价格容忍度,另外现在整天买菜几个地方不停比价格的消费者,这种生意也挺难做的。

  当然,我也认为,生鲜传奇现在的盈利情况不一定比粗放式的谊品生鲜、武汉卫斌生鲜更强。

  生鲜传奇现在此阶段有可能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力,标准化的成本比较高,未来可以用机器设备来减少相关成本;标准化规模后红利还有很大一个空间。

  十年之后,在家吃饭的消费者从25岁到35岁了,从40岁到50岁了,这批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与现在的大妈大爷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信仰未来,你得和王卫一样有经历九死一生的个人魅力、专业能力与传奇资源(王卫有最好的投资人、最忠实的团队、最支持的家人),这在整个市场都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