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01 23:11:46 | 作者: 生鲜果蔬/散货/杂粮货架
每个月的25号是国美发工资的日子。但在9月的这一天,有些员工没能全额拿到薪水。
这是无奈之举。受内外部因素影响,转型进程受阻,现金流承压,对薪酬发放做了应急调整。
当企业发展受阻的时候,把原因归咎于大环境的怨天尤人,应该是最轻松便捷的方法。但这种轻松的背后,其实是停滞不前。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越是突发的状况,企业越是能验证自己长久以来践行的经营理念是否正确。
口罩经济,也许只是国美发不出工资的那根稻草。这一天,在疫情封控和全球经济的重压下,提早了一些。
哪怕是旁观者,都很害怕这一天到来。因为它代表着曾经属于那个年代的荣光和辉煌,正在消散褪色。
去年,黄光裕获释以后,很多人都抱有期待,他能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次带领国美翻出不一样的浪花。
但我们心里也清楚,在他失去自由的这13年,错过的其实是另一个浩荡的时代。
在黄光裕出狱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就早已取代国美站上了高山之巅。
在张近东还能挣扎的时候,苏宁大手一挥,200亿投资入股恒大,如今成了一笔追不回来的烂账。
现在,张近东父子,正在满全世界地被追债,灰头土脸地丢掉了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
对张近东来说,在彻底之前还能找到接盘侠,卸下扛在肩上的这副重担,反而应该庆幸得到了解脱。
苏宁和国美,这对曾经相怨相杀的零售业巨头,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衰落的?又是怎么回事衰落的?
但哪怕放在最顶尖的商学院课堂上,也无法讨论出一个关于它们衰落的准确答案。
你说它们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可以;你说它们在便捷物流上布局欠晚,也可以;你说它们价格不透明、服务体验不好,似乎还是可以。
或许它们只是踏错了一个步调,又或者它们每一步都走错了,从来不在正确的方向上。
每个企业都渴望基业长青,但现实情况是屈指可数。或漫长、或短暂的繁华过后,大多数企业都会有呈现老态的一天。
日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写过一本书,讲述他如何把最小型的便利店,做成了全球最大的连锁品牌。
铃木敏文在日本创办7-Eleven的年代,恰是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地增长后,民众的消费需求迅速高涨,卖方市场的时代来临。
这时候,曾经生长在居民区和街道的小型便利店却日益衰落了。取而代之,人们普遍信奉“大者为佳”,大型超市迎来了繁荣期。
当时已经坐上公司高管位置的铃木敏文出面与这些小老板谈判,声称“我们也可以实现大超市和中小零售店的共存共荣”。
在铃木敏文看来,商店经营在于方式方法,核心因素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内容,与店铺规模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
如果真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大型超市和小型商店的共存共荣,理应是一个绝佳的平衡状态。
但这些便利店的小老板们显然很难接受这样的辩解,反驳说“这是痴人说梦”、“不过是强势方的片面之词”。
他始终觉得,中小零售店经营不善的缘由,并不在于大型超市的崛起,而是经营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被顾客所淘汰。
企业总是习惯性地以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对自己有利。但是,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企业往往会止步不前。
在便利店小老板的讨伐声中、董事会激烈反对的意见里,铃木敏文还是“逆潮流”地创办了7-Eleven。
7-Eleven在日本接受加盟的第一家连锁便利店,是由一个经营不善的酒坊转行而来。
如果只想单纯地增加门店数量、扩大规模,极端的做法是分散开店,东京一家、神奈川县一家、琦玉县一家地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加盟店。
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小规模便利店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在店面的布局上下功夫,提升顾客的消费兴趣,还必须要提供合理有效的采购及物流制度。
出于这样的考量,铃木敏文觉得7-Eleven到处撒网地开店并不可取,相比分散的“点”,连锁店更应以“面”的方式覆盖,在位置上毗邻现有的门店网络呈网状扩展。
但是,在爱媛、告知、青森、鸟取、冲绳等地区,没有一家7-Eleven连锁便利店。
于是,有人问铃木敏文,“都已经在日本开了这么多便利店,还差这几个地区吗?”
创业以来,我们始终贯彻密集型选址战略。比起提高门店在全国的覆盖率,我们第一先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每个门店的产品和服务品质。
在供应链的所有的环节没有成功完成衔接之前,7-Eleven就不会盲目开店。
即使当地人口增加、街市上形成了繁华的商圈,只要7-Eleven专属的生产工厂没有竣工,就没办法保证便利店能够持续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为了确保店内食品的新鲜度,7-Eleven只在距离专用工厂3小时车程以内的区域设立门店。
制造、配送和贩卖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当这些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才会出现一家7-Eleven连锁便利店。
和密集型选址战略相同,“共同配送”的物流结构,也对7-Eleven连锁便利店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以小看的作用。
铃木敏文主张的共同配送,颠覆了日本过去以大批量进货为主的零售业惯例,与缩减采购单位的“小额配送”同为7-Eleven全力推行的物流改革。
共同配送,就是生产厂家、供应商与7-Eleven总部三方通过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对分散的配送路径,从而形成合理化物流体系。
创业之初,由于制造商和一系列的批发商各自为营,每天来1号店送货的货车高达70辆。
从牛奶的配送开始,各个品牌厂商接受了7-Eleven提议的混合送货模式。1980年,日本流通史上首次实现了牛奶的共同配送。
这样一个在日本陷入生存困境的夕阳产业,竟然成为了零售业的引领者,长盛不衰。
但他通过留心观察,很快就发现,服装处于买方市场,而家电则属于卖方市场,只要找到家电的货源转手就能卖钱。
于是,黄光裕转战家电卖场。为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黄光裕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策略。
国美对家电传统供销模式进行改革,直接从上游厂家进货,减少批发商中间环节,让家电价格下降了一大截。
张近东也是与大哥联手创业,当时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空调,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庭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和其他家电的即插即用不同,空调销售出去之后,还要来安装和调试才能使用。
于是,张近东建立了空调的销售、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为顾客免费安装空调,让顾客在最短时间之内用上空调。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创世代,黄光裕和张近东,就是凭借一股敢想敢干的猛劲,摸索出了与传统零售业市场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在价格战打得最激烈的阶段,国美和苏宁都想致对方于死地。他们相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成王败寇的典故历历在目。
但他们都没有成为最终获胜的一方。漫长、残酷的争斗,消耗了他们太多的注意力。
阿里巴巴、京东开始崛起的时候,它们都敏锐地把握住了零售业在技术、场景和客户的真实需求上的变化。
于是,它们对商品流通渠道、陈列展示方式来进行了变革,在移动网络技术、物流配送体系上完成了布局,成为了零售业新的引领者。
在逐步意识到客户的消费需求转变的时候,国美和苏宁,这两家曾经的零售业巨头,才调转船头重新规划和布局。
从创世代的变革引领者,到新世纪的被动跟随者,国美和苏宁,都纷纷错失了机会。
人一旦有了成功的经历,马上会认定“这是关键点”“这么做才能成功”,沉浸于过去的经验中自我满足。
这种曾经的“成功经验”带来的惯性,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更别提过去辉煌的时代旷日持久。
国美和苏宁是在家电卖方市场的最高峰时期成长起来的零售业态。它们的成功经验是只要向家电厂商订购产品,陈列在货柜上就不愁销路。
现在,由于移动网络时代网络购物的巨大冲击,任何一个人都觉得,实体店越来越难做了。
但对苏宁和国美来说,衰落的原因并不应该完全归咎于新崛起的势力,主营业务的脆弱性才是致命的。
无论是在实体店时代,还是在互联网时代,都应该彻底挖掘目标客户的需求,关注时代、社会和零售业的变化,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不能构建出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拒绝主动改变、盲目被动跟随,企业的生存就将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