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国家严查“俄罗斯商品馆”原来是骗局消费者要小心
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生鲜果蔬货架

生鲜果蔬货架 生鲜果蔬货架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央视曝光!国家严查“俄罗斯商品馆”原来是骗局消费者要小心

时间: 2025-03-03 17:02:01 |   作者: 生鲜果蔬货架

  • 产品概述

  自2020年起,“俄罗斯风”逐渐流行,从网络到实体店,随处可见标榜“俄罗斯”标签的商品和店铺。

  这股“俄罗斯风”之所以迅速占领市场,除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向往,更多的是对进口商品质量的信任。

  正当人们争相体验“俄罗斯风情”,尽情享受俄罗斯制造时,谁能想到一场大规模的消费骗局正在全国各地上演。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经营报,央视于2025年1月8日前后连续发文,曝光了“俄罗斯商品馆”背后的种种乱象。

  无数消费者惊呼上当,原来所谓的“俄罗斯制造”,竟是“中国人制造”。所谓的“国家馆”,不过是商家的噱头,这场闹剧究竟是怎么回事?俄罗斯商品馆背后有何玄机?

  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俄罗斯商品馆总数已超过3000多家,遍布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商圈。

  它们大多选址于人流量大的商场或步行街,装潢的风格充满异域风情,店内播放着俄罗斯民歌,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商品,包装上印有斯拉夫字母,无不彰显其俄罗斯血统。

  一时间,逛俄罗斯商品馆,买俄罗斯商品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俄罗斯商品馆的迅速扩张令人生疑。

  国外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办理工商注册,商标认证,产品检验等一系列手续,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

  这些俄罗斯商品馆却似乎不受限制,开店速度之快堪比火箭,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商品馆从签约到开业仅用了10天。

  显然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俄罗斯商品馆的疯狂扩张让人感到不安。

  因为一个良性的品牌扩张需要稳扎稳打,太快的发展势必存在风险,其次,任何品牌进入一个新市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监管。

  而这些俄罗斯商品馆的野蛮生长,似乎缺乏必要的监管,再者,中俄关系虽然密切,但两国在商品准入,贸易结算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商品馆声称的“俄罗斯直供”让人存疑,俄罗斯商品馆的遍地开花,折射出国人对国外商品的盲目崇拜心理。

  许多消费者觉得,既然是俄罗斯的商品,质量和品位就一定有保障,殊不知真正的国际大品牌需要经过层层把关,而不是像这些商品馆一样想卖就卖。

  究竟销售的是正宗的俄罗斯商品,还是国产商品的“俄罗斯包装”?它们宣称的品质和服务是否名副其实?

  随着俄罗斯商品馆遍地开花,一些媒体和消费者开始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在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排查中,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所谓的“俄罗斯商品馆”,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开的,销售的商品也大部分产自中国,调查发现,这些商品馆的所有者多为国内一些小商贩或贸易公司。

  他们注册了俄罗斯品牌,以加盟或自营的方式迅速铺开连锁店,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全部是中国人,俄罗斯元素仅停留在装潢和广告上。

  货架上摆放的商品,很多都是国内常见的饼干糖果和饮料,只是换上了俄文包装,一些声称是俄罗斯特产的商品。

  比如红菜汤,鱼子酱,伏特加等,也大部分是国内工厂代工生产,这些国货经过简单换装,便以三四倍于市场的价格会出现在俄罗斯商品馆里。

  这一切都是商家精心设计的一场“俄罗斯骗局”,他们利用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和对进口商品的信赖。

  用俄罗斯的噱头招揽顾客,一些消费者看到商品包装上的俄文字母,便想当然地认为是俄罗斯制造。

  其实买回的可能只是国货“洋包装”,更有甚者一些商家直接打出“俄罗斯驻家馆”的招牌,消费者误以为获得了官方认证,因此对商品的品质和价格深信不疑。

  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刻板印象,背后真正赚钱的,还是“国货换包装”的把戏,这种欺瞒消费者的行为,不仅有悖商业道德,更涉嫌违法。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应当全面,真实,准确,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打着俄罗斯旗号卖国货,显然构成了虚假宣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商品的成分和产地时,却发现了不少蹊跷,以号称“俄罗斯特产”的卡秋莎牛筋肠为例,尽管包装上印有俄文字母和莫斯科红场的剪影。

  生产商竟是国内某肉制品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海参崴紫皮糖来自上海的糖果厂,俄罗斯骆驼奶产自内蒙古的奶牛场。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货架上赫然摆放着“俄罗斯榴莲糖”“俄罗斯咖啡”“俄罗斯芒果干”等商品。

  俄罗斯那寒冷的气候,怎会是盛产这些热带水果,实际上这些南方特产根本与俄罗斯无缘,完全是商家望文生义,生拼硬造出来的噱头。

  调查还发现,即便是真正进口的俄罗斯商品,在这些商品馆里也屡屡“缺斤少两”,俄罗斯是世界公认的粮食生产大国,但主要出口的是小麦、大麦等初级农产品。

  深加工能力有限,面包糖果等食品,俄罗斯本身的产量和品类都不多,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轻工业和食品制造业高度发达。

  很多俄罗斯民众日常消费的商品,都依赖从中国进口,随着中俄贸易的深入,慢慢的变多的中国商品开始占据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商品在国人心目中享有盛誉,这固然与俄罗斯产品的品质有关,但更多的是源于消费者的想象。

  苏联时期,很多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生活充满向往,认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比中国丰富,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各国商品涌入,俄罗斯商品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相比于英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很多人觉得俄罗斯的食品更接地气,既有异国风情,价格又相对实惠,因此备受青睐。

  骗局之所以得逞,根源在于花了钱的人俄罗斯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很多人对俄罗斯的了解,仅限于红场,克里姆林宫,伏特加等符号化的印象。

  对其国情民生,工农业发展等缺乏进一步探索,正是这种认知的盲区,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首先要学会辨别商品的真伪。

  品牌包装只能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查看商品的原产地和成分表,如果一个声称是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产地和执行标准都是中国,那么它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其次要了解俄罗斯的基本国情,俄罗斯虽然国土辽阔,但其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为主,轻工业基础薄弱。

  因此,面包奶酪,巧克力等日用消费品,在俄罗斯并不占优势,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制造业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品类丰富、产量充足。

  很多俄罗斯特产其实都有国产替代,只有认清这一现实,我们才可以不跟风,理性看待“洋货”的标签。

  如果发现商家有夸大,隐瞒,欺诈等行为,要及时收集证据,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只有人人参与,共同捍卫诚信,才能营造一个良性有序的消费环境。

  “俄罗斯商品馆”的乱象被揭开,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的一些痼疾,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玩弄消费者的心理,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

  打假维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严厉打击,更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用理性和知识武装自己。

  只有净化了消费环境,才能还消费者一个真实透明的购物体验,相信在国家和消费的人的共同努力下,“俄罗斯商品”骗局,终会烟消云散。

  央视新闻2025年1月8日《上海排查47家“俄罗斯商品馆” 对个别店铺责令停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