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09 12:15:22 | 作者: 木质/钢木货架
互赠礼品作为节日期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传统方式,被世代延续下来。但跟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过去“礼轻情义重”的传统却被演绎成“礼重才能情义重”。高额礼品消费成为负担,许多人甚至谈“节”色变。社会学家建议,弱化附加于礼品之上的“功利价值”,让礼品回到情感表达的轨道才是礼尚往来的精髓所在。
刘力是一所高校的学生,每到年节周围就有同学给老师送礼物,碍于面子他也只能“跟风”,但却一肚子苦水。“为了对老师这一学期的照顾表示感谢,给老师买些小礼物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熏染,在买礼物上兴起攀比之风,比牌子、比价钱、比款式。对于没什么经济基础的学生来说,这笔钱自然加到了父母头上。”但令刘力不解的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这样的做法还很支持,表扬他们已“长大了”。
送礼烦恼催生了网络“送礼论坛”的出现,很多朋友都在论坛讨论区中情绪高涨地议论如何送礼,细观论坛的发帖时间,大多集中在年节前夕。宋磊是一家“送礼论坛”的新成员,他注册的目的是想让论坛成员帮他出出主意,过年回家送什么礼物才能“既有面子又省钱”。“一年回一次家,最少也得给双方老人各拿1000元钱,去亲戚家串门,也得准备上百元的礼物,碰着晚辈还得给点压岁钱。这个春节的送礼钱就得几千元,过节都成过‘劫’了。”宋磊说。
哈尔滨一家烟酒专卖店的收银员刘女士介绍,一些高档烟酒平时的销量并不好,但一到过年过节,销量会翻番增长。“一些人甚至连礼品名字都不问,一进来就说要多少钱的烟酒,似乎买的不是礼物,而是钱。”刘女士说。
有一定积蓄的上班族也为送礼伤透脑筋。李舒是一家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空姐,虽然这份工作看起来令人羡慕,可一到年节却徒增很多烦恼。由于人们对礼物的新意要求慢慢的升高,几年前她就被迫从国外给亲属和朋友带礼物。
“我最怕的就是过年过节时有飞行任务,既费钱又费力。有一次我给自己的小外甥在国内买了个玩具,他居然不要,还说就要国外的玩具。”李舒抱怨,每次都要给亲属和朋友挑选不同的礼物,既得花心思又得花钱,不买还怕失礼。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抱怨,每年春节前夕也是自己“最忙”的时候。为了向领导表示感谢,过年时多多少少都要准备些礼物。以前每年都送点自己家乡的土特产,时间一长,已经没什么新奇东西可送了。王先生表示,这都是送礼攀比闹的,礼物送“轻”了怕对方看不上,礼物“重”了,自己还承受不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介绍,送礼观念“功利化”已经压倒了礼品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表达”功能,送礼这一社会行为也已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礼品”成为拉关系、套交情的“工具”,这是送礼文化的倒退。(潘祺)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