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18 22:57:36 | 作者: 日化货架
盛夏红安,大别山麓,连片苕田碧浪翻涌。8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喻竹方案”大别山精力分队走进革新老区红安,调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安苕”的工业复兴之路。在红安县觅儿寺镇红薯栽培基地,队员们对话湖北薯粮科技集团董事长周德顺,实地看望这颗承载革新回忆的小红薯是怎么凭借科技力气,从旧日的“救命粮”蜕变成为产量达3000万元的“致富宝”。
“小小黄安,人人豪杰;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这首革新歌谣至今在红安传唱。座谈中,周德顺向队员们叙述了红安苕包含的赤色见识。革新时期,红安大众将赖以生存的红苕献给赤军作军粮,自己以树皮草根果腹。“红安苕的‘傻气’,实则是老区公民甘于贡献的描写。”实践队员孔维知慨叹道。这份“苕”的精力,正是大别山精力的鲜活注脚,也为工业复兴埋下信仰的种子。
环绕红安苕的科技赋能、商场拓宽和“苕”精力的传承等议题,队员们纷繁发问,周德顺结合创业进程与实践经验,耐性回答、详尽分析。周德顺与儿子周虎(湖北薯粮科技集团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能学院2010届校友)深耕红安苕工业9年。周德顺回忆起周虎创业伊始的窘境——红薯贮存是极大难题。周虎曾远赴美国求技能遭拒,但他没抛弃,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模仿“抚育箱”环境的全自动智能储藏库,将红薯贮存6个月的损耗率降至5%以下,处理了鲜薯易腐的痛点。
展柜里,琳琅满目的红薯生全粉、红薯挂面、红薯豆丝、杂粮养分米等系列新产品诉说着科技的力气。“曩昔红安苕论斤卖,现在论‘克’卖!”周德顺举起一袋薯粉骄傲地说。面临鲜薯附加值低的窘境,团队瞄准精深加工方向,突破性研宣布低温烘干工艺,打造出一条数智化红薯生产线类专用生全粉,最大极限保存养分精华。现在,多款产品已经过中欧联合认证,行将叩开欧盟商场大门。